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的综合素养与指导能力,构建和谐高效的导学关系,近日,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成功举办了“夯实导学能力,赋能卓越未来”研究生导师系列培训活动。学院三位学科带头人冯国会教授、李亚峰教授、潘俊教授和副院长黄凯良教授分别做了报告,培训分两期举办,学院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积极参与了培训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热烈。
10月29日,学院开展了第一期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首先,冯国会教授以“如何成为一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为主题进行报告分享,他分享了个人成长经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理解、优秀人才的评判标准以及团队最新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高水平导师的育人之道。他着重指出,一名优秀的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做学问,更要引导他们做人。在人才培养上,他鼓励学生具备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高度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驱动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确保研究生行稳致远和服务社会需求。他强调,导师的核心任务在于赋能学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并锤炼其清晰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此外,他还提醒通过项目协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随后,黄凯良教授分享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标准与注意事项”培训报告,介绍了国家、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政策文件要点,针对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讲解分析,提醒导师们以关爱学生为主,严格把关,积极督促学生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课题。
10月31日,学院开展了第二期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首先,李亚峰教授进行了“如何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主题报告分享。他指出,论文题目是研究内容的凝练,必须做到清晰明确,直观反映研究所采用的核心方法以及处理的具体对象,避免大而空泛。随后,他结合研究案例重点阐述了论文目录与题目之间必须保持高度的逻辑关联性。各章节内容应紧紧围绕论文题目展开,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最后,他分享了科研和写作经验,清晰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方法、创新点等写作注意事项和规律。随后,潘俊教授分享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主题报告。潘教授首先深入剖析了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生在培养目标与定位上的根本区别,为后续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他系统梳理了当前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潘俊教授重点分享了提高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从课程设置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他结合自身丰富的指导经验,专门就如何提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分享了宝贵的心得体会,强调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突出应用价值与实践导向。
报告结束后,大家交流互动热烈,也学到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指导方法,为今后更好地履行育人职责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次研究生导师系列培训活动的圆满举办,是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持续完善导师培训与服务体系,支持导师们的职业发展,不断提升学院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