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成 |
| 院系: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13072495113 | 电子信箱: | zlclicheng@sina.com |
个人简介 男,1972年生,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主要学历 1. 1991年09月-1995年07月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学士 2. 1999年06月-2002年07月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市政工程专业,硕士 3. 2004年09月-2011年07月 北京工业大学 市政工程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 1995.07-2006.0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2. 2006.07-2011.12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水暖所所长 3. 2012.01-2015.09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4. 2015.09-2020.11 沈阳建筑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 5. 2020.11- 今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社会兼职 1. 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 辽宁省互联网协会工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分会常务理事 5.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与燃气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6.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理事 7.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 8.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领域专家 9.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分会委员 10.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机电抗震分会常务委员 11.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12.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给水排水设备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13.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 14. 辽宁省建筑标准设计技术委员会委员 15. 全国建筑排水管道系统技术中心委员 16. 全国二次供水全变频控制技术研发中心委员 17. 全国建筑油水分离技术研发中心委员 18. 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19. 沈阳市供热行业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20. 《中国给水排水》编委 21. 《机电抗震》编委 22. 英国特许水务工程协会(CIPHE)会员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1.市政工程 2.环境工程 3.供热工程 研究方向 1. 污水处理与可再生资源利用 2. 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系统优化 3. 垃圾渗滤液处理 4. 电子工业水处理 5. 雨水利用与资源化 6. 供热系统节能与智慧调控 完成的主要项目 承担完成国家、省、市等科研、教研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6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参加国家级项目2项。 出版著作 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其中第一主编《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选用与安装》22S212,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参编《二次供水工程设计手册》、《建筑排水新技术手册》等。 编写规范标准 主编或参与编写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地方标准和规范10余部,参编国家标准《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煤炭堆场工程设计防火标准》等,主编国家团体标准《集成式管道直饮水供水设备》、《供热用室温采集器》等,主编辽宁省地方标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技术规程》、《空气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系统技术规程》、《城市雨水利用系统技术规程》、《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规程》等。 发表的论文 近10年,在《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可再生能源》、《现代化工》、《应用化工》、《水处理技术》等10余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SCI收录各1篇,核心期刊收录20余篇。 工作成果(奖励、专利等) 荣誉称号 1. 2024年,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2. 2019年,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3. 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授予“中国建筑给水排水百名未来之星”。 4. 2017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5. 2017年,沈阳市第一批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 6. 2017年,沈阳市标准化专家。 7. 2015年,沈阳市科技评审专家。 8. 2014年,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3年度突出贡献奖。 9. 2014年和2017年,指导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0. 2011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 11. 2007年,沈阳建筑大学先进工作者。 成果奖励 1. 2024年,《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选用与安装》22S212,湖北省勘察设计成果评价标准设计一等奖。 2. 2023年,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2021年,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设计与安装,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标准图集类二等奖。 4. 2020年,辽东湾创意馆,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工程类一等奖。 5. 2015年,城市雨水利用系统技术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 2014年,辽宁省环保科技服务中心及景观给水排水设计,中国建筑学会优秀给水排水设计三等奖。 7. 2016年,城市雨水利用系统设计与施工,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8. 2013年,沈阳五爱市场三期工程,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9. 2012年,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 2012年,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一期1#综合楼,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11. 2011年,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系统设计安装,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12. 2010年,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13. 2009年,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系统技术规程研究,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4. 2009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楼,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15. 2007年,沈阳2006世界园艺博览会玫瑰园展示温室,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16. 2006年,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校部办公楼,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17. 2006年,本溪长途客运中心站,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18. 2006年,辽宁大学新校区经管楼,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19. 2004年,沈阳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优化研究与应用,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 1999年,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系统,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专利 1. 发明专利,2025,一种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产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ZL202211307678.5 2. 发明专利,2022,一种改良型A2O耦合生物转盘的反硝化除磷的装置,ZL201610770678.7 3. 发明专利,2022,一种强化污泥曝气装置,ZL201710089838.6 4. 发明专利,2018,生物膜法反硝化除磷产电装置,ZL201610131037.7 5. 发明专利,2018,脱氮除磷产电装置,ZL201610133941.1 6. 发明专利,2017,反硝化除磷产电装置,ZL201510270780.6 7. 实用新型,2025,一种剩余污泥作碳源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的装置,ZL2024 2 1811578.0 8. 实用新型,2024,一种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的装置,ZL2024 2 0164563.3 9. 实用新型,2023,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污泥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的装置,ZL202320666029.8 10. 实用新型,2023,一种中晚期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ZL202222558655.3 11. 实用新型,2022,一种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产电装置,ZL202222799722.0 12. 实用新型,2018,一种活性污泥法多阴极室反硝化除磷产电装置,ZL201720925762.1 13. 实用新型,2018,一种生物膜法多阴极室反硝化除磷产电装置ZL201720925832.3 14. 实用新型,2017,一种强化污泥曝气装置,ZL201720150338.4 15. 实用新型,2017,一种实验室污泥回流装置,ZL201720150705.0 16. 实用新型,2017,一种以沉淀池作为阴极室的MFC结构,ZL201720150703.1 17. 实用新型,2017,一种双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产电装置,ZL201720182842.2 18. 实用新型,2017,一种改良型A2O耦合生物转盘的反硝化除磷的装置,ZL201620994339.2 19. 实用新型,2017,一种促进实验室污泥回流装置,ZL201620918459.4 20. 实用新型,2016,An-O处理污水的产电装置,ZL201620301568.1 21. 实用新型,2014,一种溢流管道挡板防虫装置,ZL201320482387.X 22. 实用新型,2014,弹力旋板式溢流管道防虫装置,ZL201320482340.3 23. 实用新型,2014,重力旋板式溢流管道防虫装置,ZL201320482371.9 24. 实用新型,2014,网式溢流管道防虫装置,ZL201320482092.2 指导学生获奖 1. 2024年12月,指导的本科生获沈阳建筑大学优秀毕业设计奖 2. 2022年6月,指导本科生获第八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优秀奖 3. 2017年3月,指导的研究生获沈阳建筑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 4.2014年3月,指导的研究生获沈阳建筑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 在读学生人数 在读硕士8人。 毕业学生人数 已毕业硕士4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0人,在职研究生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