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靓 |
| 院系: |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15840391122 | 电子信箱: | hj_yuliang@sjzu.edu.cn sy_yuliang@163.com |
个人简介 于靓,女,1976年出生,博士/博士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建筑大学“双师双能型”教师。 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日本建筑学会会员,日本空调卫生协会会员,沈阳市绿色建筑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建筑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沈阳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沈阳分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与碳中和建筑一体化技术、区域能源规划与合同能源管理、氢能综合利用技术、建筑环境安全与健康控制、既有建筑绿色健康改造、可持续健康建筑技术、可持续绿色生态建筑技术、适老建筑控制技术等。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科技局、芬兰创新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项、规划设计奖2项。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3篇论文被SCI收录,9篇论文被EI收录,7篇论文被CiNii收录。参编国家标准、地方标准11部。出版主编专著7部,参编专著5部。申请及获得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1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6项。 主要学历 1. 2006年04月-2008年10月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建筑环境工学专业,博士 2. 2003年04月-2006年03月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建筑环境工学专业,硕士 3. 1994年09月-1998年07月 沈阳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士 4. 1995年09月-1998年07月 沈阳大学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第二学位 工作经历 1. 2020年11月--至今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2. 2011年01月-2020年10月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3. 2018年09月-2019年09月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 4. 2015年08月-2019年08月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后 5.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 6. 1999年08月-2003年03月 沈阳环境保护局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7. 1998年07月-1999年07月 沈阳环境保护局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社会兼职 1. 日本建筑学会会员(2003-) 2. 日本空调卫生协会会员(2003-) 3. 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审委员会成员(2011-) 4.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建筑委员会专家委员(2021-) 5. 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沈阳分会常务理事(2022-) 6. 沈阳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2024-)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1.土木工程 2.热能动力工程 3.环境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 1.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与碳中和建筑一体化技术 2. 区域能源规划与合同能源管理 3. 氢能综合利用技术 4. 既有建筑绿色健康改造技术 5. 建筑环境安全与空气质量保障控制技术 6. 可持续健康绿色生态建筑技术 7. 适老建筑声光环境控制技术 完成的主要项目 主持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严寒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模型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51408376),25万; 2. 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严寒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第59批),5万; 3. 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绿色建筑高热工性能外墙和外窗技术适应性研究”(2016YFC0700103-02),20万; 4. 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严寒地区建筑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2011BAJ05B02-04),136万; 5. 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因素环境性能的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2015020631),10万; 6. 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L2013226),3万; 7. 主持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与碳排放量的POE后评估体系研究”(F14-231-1-30),5万; 8. 主持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研究项目“东北严寒地区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性能验证及能源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2011-K1-31); 9. 主持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研究项目“严寒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模型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 (2015-R1-022); 10. 主持沈阳建筑大学博士后创新基金项目,4万; 11. 主持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度涵育计划项目,2万; 12. 主持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度涵育计划项目,2万; 13. 主持沈阳建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低碳化·分散型能源系统的模式及评价系统研究,结题”(2010106); 14. 主持沈阳建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2013139); 15. 主持沈阳建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综合环境性能与碳排放量的POE后评估研究”(2014046); 16. 主持横向课题“大气颗粒污染物特征分析与对室内空气品质联动影响研究”(15-10-154),10万; 17. 主持横向课题“精装住宅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与释放特性规律研究”(21-08-25),20万。 参与项目: 1. 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2011BAJ05B00),研究期间:2010.12-2015.12,科研经费:2016万; 2. 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严寒地区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及能源互补供热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J05B02)研究期间:2010.12-2015.12,科研经费:364万; 3. 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农村住宅蓄能系统集成及通风换气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26B02)研究期间:2013.1-2015.12,科研经费:334万; 4. 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研究”(2013BAJ15B06-02)研究期间:2013.07-2016.6;科研经费:90万; 5. 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严寒地区能源系统优化配置工程示范”(2011BAJ05B02-06)研究期间:2010.12-2015.12,科研经费:80万; 6. 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常规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的供热技术研究”(2011BAJ05B02-05)研究期间:2010.12-2015.12,科研经费:147万; 7. 参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严寒地区采暖热源方式及适宜性研究”(2011BAJ05B01-04)研究期间:2010.12-2015.12,科研经费:51万; 8.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筑墙体热湿和空气耦合传递及防微生物滋生基础研究”(51308353)研究期间:2014.01-2016.12,科研经费:25万; 9.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VT-AW-PCES集成系统耦合运行机理与特性规律研究”(51308352)研究期间:2014.01-2016.12,科研经费:25万; 10.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分级再生的转轮热湿及VOC耦合吸附特性研究” (LJZ2016024)研究期间:2016.07--2018.12,科研经费:2万; 11.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公共场所空调系统微生物扩散机理与污染调控方法研究”(L2015440)研究期间:2015.07--2018.12,科研经费:3万; 12.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湿环境建筑墙体热湿耦合传递及防微生物滋生基础研究”(L2013227)研究期间:2013.01--2016.12,科研经费:3万; 13. 承担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 “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宏观因子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调查”研究期间:2009.12--2010.12,科研经费:20万; 14. 参与科技部子课题“净零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耦合利用及蓄能适宜技术研究”(2019YFE0100300-07),326万; 15. 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S光伏墙体技术在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中的高效协同体系研究”(51878417),70万; 16. 参与科技部子课题“净零能耗建筑双源热泵互补供热耦合系统研究”(2019YFE0100300-00-01),112万; 17. 参与科技部子课题“严寒及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热湿传递过程及其对室内环境影响研究”(2017YFC0702601-03),14万; 18. 参与沈阳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绿色产能装配式光伏墙体转化”(F20-203-5-52),100万; 19. 参与辽宁省科技厅项目“严寒地区相变储能房间热集成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2011224001)研究经费:10万; 20. 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项目“农村火坑系统通用技术规范”(2010-1-119)研究期间:2010.01-2012.12,研究经费:15万; 21. 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项目“东北严寒地区相变蓄能房间热集成与太阳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1-K1-74)研究期间:2011.01-2012.12; 22. 参与沈阳市科技局项目“沈阳地区大型公共建筑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能耗调查与分析”(2014-K1-054)研究期间:2014.01-2016.12; 23. 参与沈阳市科技局项目“严寒地区可再生能源互补供热系统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F13-160-9-00)研究期间:2013.06-2015.12,科研经费:20万; 24. 参与“严寒地区典型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工程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子课题参与)”项目(2010DFA72740-06-04)研究经费:10万; 25. 参与芬兰国家基金项目子课题项目“中国城镇化高效生态改造-大型公共建筑生态改造研究”研究期间:2010.12--2013.12,科研经费:10万; 26. 参与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北方地区相变蓄能房间热集成技术及热设计方法研究”(2010921086)研究期间:2010.12--2012.12,科研经费:4万; 27.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严寒地区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关键技术”(LT2013013),10万; 28. 参与辽宁省水利厅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规程(包组001)”(LNSLT2021-001),30万; 29. 参与辽宁省水利厅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规程(包组002)”(LNSLT2021-002),20万; 30.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面向能耗监测的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能耗对比关键参数研究”(LJKMZ20220930),3万; 31.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分级再生的转轮热湿及VOC耦合吸附特性研究”(LJZ2016024),2万; 32.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基于金属毛细管网的新型辐射式热泵系统”(jytcy201827),3万; 33. 参与辽宁省科技厅项目“磁场作用下制备均质偏晶合金凝固行为与作用机制研究”(20141074),3万; 34. 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研究项目“细颗粒物PM2.5扩散机理及室内空气污染调控技术研究”(2016-K1-020); 35. 参与辽宁省科技厅项目“基于负荷预测的集中供热控制策略的研究”(20170540747),5万; 36. 参与辽宁省科技厅项目“基于德国DGNB技术的绿色建筑技术开发”(2011405007),10万; 37. 参与辽宁省建设厅项目“辽宁省太阳能光热技术应用现状调研分析”(SZJT2015010),18万; 38. 参与沈阳建筑大学一般项目“基于太阳能溶液除湿的毛细管网辐射供冷系统设计及运行策略分析”(2014045); 39. 参与横向课题“铜铟镓硒光伏建筑装配式一体化产品与示范创新线环评与优化研究”(20-08-56),93万; 出版著作 1. 参编专著:《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工程实践》(ISBN 978-7-112-18204-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2. 参编专著:《国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标准与案例》(ISBN 978-7-112-1928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3. 主编专著:《绿色建筑发展与技术实施研究》(ISBN 978-7-5108-6131-4),九州出版社,2017年 4. 主编专著:《严寒地区绿色建筑综合环境性能后评估研究》(ISBN 978-7-5693-0446-6),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 5. 主编专著:《建筑环境剖析及环境测试技术研究》(ISBN 978-7-5108-6129-1),九州出版社,2017年 6. 主编译著:《可持续建筑环境史观》(ISBN 978-7-112-20255-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 7. 参编专著:《日本节能技术在中国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ISBN978-4-86163-283-9),东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 8. 主编专著:《东北严寒地区大气颗粒污染物对办公建筑室内空气品质影响》(ISBN 978-7-5591-1842-4),辽宁科技出版社,2020年 9. 主编专著:《东北严寒地区办公建筑室内颗粒污染物PM2.5浓度特性与净化控制策略》(ISBN 978-7-5591-1843-1),辽宁科技出版社,2020年 10. 主编专著:《严寒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ISBN 978-7-5591-1871-4),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 11. 参编教材:《可持续建筑技术教程》(ISBN978-7-112-23702-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年 12. 参编专著:《常规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补供热技术》(ISBN:978-7-112-26886-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 编写规范标准 1. 参编地方标准:《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101/TJ0092012,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08 2. 参编地方标准:《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DB2101/TJ0102012,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08 3. 参编地方标准:《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101/TJ0092015,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 4. 参编地方标准:《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DB2101/TJ0102015,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12 5. 参编行业标准:《农村火炕系统通用技术规程》151122644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3 6. 参编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GB/T51141-201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7. 参编国家标准:《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2 8. 参编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适应性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12 9. 参编学会标准:《场地土壤环境损害调查技术指南---土壤线虫调查和评价》,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23.02 10. 参编学会标准:《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遥感分析调查技术指南》,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23.02 11. 参编国家标准:《绿色变电站评价标准》,工程标准化协会,2023.12 发表的论文 1. 于靓*等,光——氢建筑能源系统园区容量配置鲁棒优化,建筑技术,2024.06 2. Liang Yu*, etc.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eripheral Light Shelves on Building Lighting,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Volume 2755, Issue 1, 2024 3. 于靓*等,严寒地区绿色建筑外墙节能技术优化研究,建筑与预算,ISSN1673-0402,2020-08-01 4. 于靓*等,基于老年人的既有居住建筑健康化改造策略制定流程,建筑与预算,ISSN1673-0402,2020-09-01 5.于靓*等,美国太阳能发展目标概述与光伏建筑一体化典型案例分析,建筑学报,ISSN 0529-1399,2019-12-28 6. 于靓*等,基于DeST-h软件的严寒、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能耗分析,建筑节能,ISSN1673-7237,2017-12-12 7. Liang Yu*, etc. The Case Study on the Evalutation Method for Green retrofitting ofn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Severe Cold and Cold Zones,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7-10-22 8. Liang Yu*, etc. Characteristics of th Concentration Change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INdorr and Outdoor Existing Public Office Building,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7-10-22 9. Liang Yu*, etc.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Enclosure Sturcture Thermal Defects of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evere Cold Areas,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7-11-19 10. Liang Yu*, etc.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diction model of 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BIM technology, Boletin Tecnico, 2017-06-01 11. Liang Yu*, Ran Ding, etc. The Practice Research Based on the PO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 CCHVAC2015(EI:20163102656357) 12. Liang Yu*, Siwen Wang, etc.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old regions. CCHVAC2015(EI:20163102656355) 13. Liang Yu*, Shuang Chen, etc. A Maternity Hospital in Shenyang Indoor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CCHVAC2015(EI:20163102656354) 14. Liang Yu*, Haiyu Wang, etc.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reen Diagnostic System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Public Buildings. ISHVAC-COBEE 2015(EI:20160701939854) 15. Liang Yu*, Wei Gao, etc. The Research of POE System and Method of Urban Gree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Severe Cold and Cold Regions. ISHVAC-COBEE 2015(EI:20160701939822) 16. Liang Yu*, Zhenbo Sun, etc. Research on the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of Green Public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combined with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ISHVAC-COBEE 2015(EI:20160701939603) 17. Liang Yu*, Shuang Chen, etc. Characteristic Study of particulate pollutant indoor and outdoor in severe cold region, IAQVEC2016(EI检索中) 18.Liang Yu*, Mengyun Sun, etc.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DATABASE FOR SEVERE COLD AND COLD REGIONS AND DIAGNOSIS OF PERFORMANCE, ICEERB 2014 19.Liang Yu*, Wei Gao, etc. THE POE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O GREEN RESIDENCE OF URBAN IN SEVERE COLD AND COLD REGIONS, ICEERB 2014 20.Liang Yu*, Qiang Li, etc. Appli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Databas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616-618, 1170-1174, 2013(EI:20130215885432) 21. Ying Li; Guohui Feng; Liang Yu* etc. The Research of Applying TOPSIS Combined with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for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Evaluation. 2013ISHVAC,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611-620, 2014(EI:20140917366514) 22. Liang Yu*, MengYun Sun, etc. Research on the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System for Surface 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n Northeast Cold Region of China,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Vols. 361-363,220-223,2013(EI:20133616709376) 23. Liang Yu*, Watanabe Toshiyuki, Yoshino Hiroshi, Gao WeiJun. Research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urban apartment building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73, n624, 183-190, 2008.02(EI) 24. Liang Yu*, Toshiyuki Watanabe, etc. A Questionnaire Survey Study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v14, n SUPPL., 62-66, 2007.01 25. Ruan YingJun; Gao WeiJun; Watanabe Toshiyuki; Liang Yu*. Research for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in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angsha and Luoyang.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Series), v14, n SUPPL., 76-80, 2007.01(EI) 26. 李莹,于靓*等,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在建筑能耗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建筑节能,1673-7237(2013)01-0047-04,48-61,2013 年第1 期(总第41期) 27. 李莹,于靓*等,基于ANP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节能,1004-7948(2012)12-0044-03,44-46,2012 年第12 期(总第363期) 28.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における都市部集合住宅のエネルギー消費に関する実測調査研究,都市・建筑学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院纪要,第16号,93-98,2009.07(CiNii收录) 29.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における住宅のエネルギー消費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研究,都市・建筑学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院纪要,第11号,103-110,2007.01(CiNii收录) 30.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の長沙市及び洛陽市における住宅エネルギー消費に関する調査研究,都市・建筑学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院纪要,第12号,103-108,2007.07(CiNii收录) 31. Liang Yu*(于靓); Toshiyuki Watanabe, etc. Research for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Chin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Northeast and Middle Region. Proceedings of the Yellow Sea Rim International Exchange Meeting on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1-8, 2007.02 32.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の瀋陽市と大連市における住宅エネルギーに関する比較調査研究,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2006年度大会(横滨),301-302,2006.08(CiNii收录) 33.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における住宅内エネルギー消費に関する研究-その4瀋陽市、大連市、長沙市、洛陽市の場合,日本建筑研究报告,九州支部第46号,155-158,2007.03 34.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における住宅内エネルギー消費に関する研究-その2瀋陽市と大連市の比較,日本建筑研究报告,九州支部第45号,126-129,2006.03 35.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における住宅内エネルギー消費に関する研究-その1瀋陽市の場合,日本建筑研究报告,九州支部第44号,141-144,2005.03 36. 于靓*,渡边俊行等,中国瀋陽市における住宅エネルギーに関する調査研究,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会学术讲演梗概集,2005年度大会(近畿),297-298,2005.07 工作成果(奖励、专利等) 荣誉称号 1. 2020年,沈阳建筑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2. 2016年,沈阳建筑大学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 3. 2015年,沈阳建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学生指导教师 4. 2015年,沈阳建筑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5. 2015年,沈阳建筑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 6. 2015年,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7. 2015年,沈阳建筑大学先进工作者 8. 2014年,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成果奖励 1.2022年07月,“北方地区饮用水水源水环境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获奖 2.2019年02月,“热-湿作用下的寒地外墙保温构造关键技术”获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2016年12月,“北方农村住宅能源系统优化集成研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4.2016年12月,“北方农村住宅火炕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沈阳市科技局、沈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5.2016年12月,“辽东湾新区低碳生态规划技术研究”获辽宁省建设厅、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规划设计二等奖 6.2016年12月,“昌图县马仲河滨水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辽宁省建设厅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规划设计三等奖 专利软著 1.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PVT与生物质炉耦合供能系统及控制方法(授权中) 2.发明专利:一种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授权中) 3.发明专利:半自能控温式康体住宅房(授权:ZL 2019 1 0557748.4) 4.发明专利:一种室内PM2.5浓度预估方法(授权:ZL 2018 1 1655319.2) 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厨房上送风空气幕装置(授权:ZL 2022 2 0928375.4) 6.发明专利:室内PM2.5预警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授权:ZL 2018 1 1655321.X) 7.实用新型专利:半自能调-控温式康体住宅房(授权:ZL 2019 2 0937101.X)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空气净化器的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授权:ZL 2018 2 0266732.9) 9.发明专利:建筑用储能-调温康体组合砖(授权:ZL 2016 1 1028948.3) 10.实用新型专利:建筑用储能-调温康体组合砖(授权:ZL 2016 2 1250590.4) 11.软件著作权:严寒地区既有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绿色化诊断工具软件(V2.0-2017SR471151) 12.软件著作权:严寒地区绿色建筑综合环境性能后评估工具软件(V2.0-2017SR460237) 13.软件著作权:辽宁中部城市群可吸入颗粒污染物浓度特征数据库系统(V1.0-2017SR454337) 14.软件著作权:严寒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评价工具软件(V1.0-2017SR454188) 15.软件著作权:严寒地区既有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绿色化诊断工具软件(V1.0-2017SR074701) 16.软件著作权:严寒寒冷地区城镇绿色住宅环境性能后评估工具软件(V2.0-2017SR460226) 17.软件著作权:严寒地区绿色建筑综合环境性能后评估工具软件(V1.0-2016SR395228) 18.软件著作权:严寒地区建筑能耗监测与评估数据库系统(V2.0-2017SR471205) 19.软件著作权:严寒寒冷地区城镇绿色住宅环境性能后评估工具软件(V1.0-2015SR237366) 20.软件著作权:严寒地区建筑能耗监测与评估数据库系统(V1.0-2015SR120066) 教研获奖 教材获奖 指导学生获奖 教授本科课程:《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量》、《建筑节能技术》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学术前沿》、《专业岗位实训》 教授研究生课程:《高等建筑环境学》、《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应用》 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若干参与沈阳建筑大学暑假、寒假社会实践项目、指导本科生若干参与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指导本科生若干参与辽宁省挑战杯大赛项目等。 [1] 2017年度沈阳建筑大学第二十届科技文化节活动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作品”自然科学类获奖作品,指导教师 作品:“沈阳市绿色居住建筑环境性能后评估体系的研究” 队长:增映祺 [2] 2017年度沈阳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A类指导教师 项目:大气颗粒污染物与公共办公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研究 队长:申达 [3] 2017年度沈阳建筑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示范团队”三等奖指导教师 [4] 2017年度沈阳建筑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活动案例”二等奖指导教师 在读学生人数 在读硕士6人。 毕业学生人数 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2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39人,非全日制研究生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