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2021年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年度报告
2022-03-06 12:53  

附件2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度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沈阳建筑大学

代码:10153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

代码:0830

授权级别

□  

R

2022 35


一、本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对学位授权点2021年度建设发展情况的总结。

二、报告撰写主要突出学位授权点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三、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宜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四、参评博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3500~4500字之间,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2000~3000字之间。


一、总体概况

1. 学位授权点和学科建设情况

沈阳建筑大学是辽宁省较早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高校。1990 年率先在辽宁省成立了水环境污染控制中心和空气污染控制研究室,2001 年依托我校给水排水工程和供热空调工程两专业正式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2002 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 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科点。现有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2021新增1个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招生方面,通过多途径建立校内、外优质生源吸引渠道,2021年度共招收学术硕士研究生17人,其中东三省生源12人,山东、江苏等地区生源5,本年度学科一志愿研究生报录比为129.41%2021年度,学位点共有在读研究生46名,2021届通过毕业答辩并授予学位研究生15名。毕业生就业效果较好,就业去向包括:党政机关2人,事业单位1人,国有企业6人,民营企业4人及其他单位2人。其中42%在本省城市就业,35%在东部地区就业,6%在西部地区就业,就业率达100%

3. 研究生导师状况

学位点现有教师 40人,其中教授 22 人,副教授 15 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35人。拥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2 人,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 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 1 人,沈阳市拔尖人才5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党支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支部全体党员参观“伟大的征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文献巡展”,通过重温入党誓词个人自学、集体研讨、专题读书班等形式进行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积极参加 “建党百年,党旗飘扬”师生志愿服务等6项活动,引导广大研究生党员树立理想信念,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21年度支部共计接收3名研究生预备党员,同时发展10名入党积极分子。

研究生思想政策教育方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学校辽宁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贯穿始终,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做到专业培养、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年度,根据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增设《实验理论基础及设计》学位必修课,强化学生学术研究基础;202111首届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城市水循环理论与技术2项课程结题验收。

2. 导师选拔培训

学位点持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标准明确、程序严格、公平公正、保证质量”为原则,依据《沈阳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评定、聘任及管理办法》,每年度展开一次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20216月组织完成学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评定工作,新增硕士生导师2。学科以强化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目标,组织全体导师参加《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专题培训会议》等各方面育人能力提升培训会。学位点于9为新增硕士生导师召开培训会,邀请部分导师代表与新增硕导开展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交流,从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新增导师进行相关培训。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精神,通过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与教育活动,强化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注重榜样引领,宣传优秀教师事迹,营造良好氛围。学科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王宇佳老师于202112月正式成为共产党员,牛明芬教授2021继续履行沈阳市党代表职责;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徐丽老师获得沈阳建筑大学首届“辽建友教学奖”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魏婕老师获得了第8届“博学树清风、厚德育桃李”研究生“良师益友”荣誉称号。

4. 学术训练及交流情况

本学科充分利用好一切平台资源支持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积极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学科始终聚焦行业和地区的科技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导师承担的国家、地方与行业层面的科学研究项目,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本学位点于202111重新修订《硕士学位申请者取得学术成果标准2021年度,学科共有12名研究生参加了本领域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会议学术论文或做口头报告,会议包括2021 年全国河湖环境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产学研高峰论坛、第 20 届国际温突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第2届新能源科学与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第2届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科技国际学术会议等。

5. 研究生奖助情况

根据学校制定的《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沈建研字〔2020197号)、《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助学金评审细则》等文件规定,对研究生进行精神嘉奖和物质鼓励。本学科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完善,涵盖国家奖学金、入学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及多项社会奖学金(纳川奖学金、辽河环保之星等),2021年度许腾文等2名同学获得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此外共7名同学获入学奖学金、21名同学获学业奖学金、46名同学获国家助学金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完成202117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201815名硕士毕业生答辩工作。本年度21名同学获学业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辽宁省优秀毕业生。新增1个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新增聘任2名硕士联合培养导师参与学术硕士培养工作。2021毕业生实施全员盲审,教育部学位论文共抽检4人次,全部通过审查。2021年度李冠恒同学的《厌氧铁氨氧化工艺运行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论文获得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积极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和水平,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高层次人才培育,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梯队结构、专业结构。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专任师资队伍达40人。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项目等省市级荣誉称号,学位点共有10名教师申报沈阳高层次人才项目。

2. 科学研究

学位点充分瞄准东北地区省份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各项重大需求,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引导专任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依托辽宁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建筑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寒区卫生厕所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建筑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材料构筑和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协助教师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省市级项目,推动高水平论文等科研成果的产生。2021年各类纵、横向到校科研经费648.55万元。2021年度获得科技立项29项,纵向18项,横向11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其中辽宁省科技厅项目2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6项。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论文SCI/EI收录近20篇,获授权专利24项,出版专著2部。

3. 国际合作交流

本学科2021招收埃塞俄比亚籍中国政府奖硕士研究生1名,同时探索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高校,2021年度于水老师、吴娜娜老师等教师分别赴美国普渡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等境外高校访学交流。2021年,共有9名学生参加领域内国际学术会议。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学位点通过为期两周的自我评估,通过数据整合、查阅资料、召开讨论会,对本年学位点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目前,学科目标定位明确,特色学科方向优势明显,学科已形成一支结构较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成效初显,科研成果较显著,但尚存在一定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仍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国内目标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无国家级或部级科研平台,高质量论文发表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方面存在不足,国内外影响力不够,实验室条件、科研资源存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学科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六、改进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内部培育结合外部引进,丰富人才队伍层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团队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

2、加强学科建设:结合建筑类高校和学科研究特色,通过邀请国内外及社会行业专家“请进来”,支持学科教师积极调研学习其他兄弟院校“走出去”,持续深入学术交流优化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建设。

3、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以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核心,积极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省内、校内青年教师出国基金等资源,支持本学科青年教师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海外留学。

4、加强平台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制定详细的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充分整合学科团队的人力和科研平台等资源,争取校内外资金支持,加大实验平台条件改善力度。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