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度)
授权学科 (类别) | 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 |
代码:0830 |
2020年 12月31日
撰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对学位授权点2020年度建设发展情况的总结。
二、报告撰写主要突出学位授权点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三、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宜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四、参评博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3500字~4500字之间,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2000字~3000字之间。
一、总体概况
1. 学位授权点和学科建设情况
沈阳建筑大学是我省较早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高校。1990年率先在辽宁省成立了水环境污染控制中心和空气污染控制研究室,2001年,正式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2002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科点。现有辽宁省教学示范中心——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研究中心,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实验室,2015年建设了省部共建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2019年入选辽宁省一流专业。
2.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招生方面,2020年度共招收学术硕士研究生15人,其中东三省生源占比66.7%,山东、河北等地区生源占33.3%,本年度学科一志愿研究生报录比为113.33%。2020年度,学位点共有在读研究生43名,2020届通过毕业答辩并授予学位研究生16名。毕业生就业效果较好,就业去向包括:高等教育单位1人,国有企业9人,民营企业4人,升学2人。其中45.2%在本省城市就业,33.3%在东部地区就业,5.8%在西部地区就业,就业率达100%。
3. 研究生导师状况
学位点现有教师 38人,其中教授 21人,副教授 14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3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拥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 人,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 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 1 人,沈阳市拔尖人才3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工作和党员的意识形态建设,本年度重点学习了新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学习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文化”、“稻田文化”、“景观文化”和“校史文化”等特色文化体系。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中,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讲话等重要部署和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位点十分重视教工党员“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积极组织开展“以立德树人统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主题学习、“新时代高等教育格局下育新人树新风”、“学习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张桂梅同志”主题活动等,弘扬雷锋精神,树立奉献思想。全面推进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主动向党组织靠拢。2020年,1名青年教师王宇佳同志作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2020年度支部共计接收3名研究生预备党员,同时发展7名入党积极分子。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在课程建设上,紧密围绕学科前沿与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交叉学科课程,丰富课程种类。注重打造精品课程,邀请业内专家参与课程与资源建设。在课程实施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案例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课程考核与反馈机制,根据学生意见不断改进课程,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 导师选拔培训
学位点持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制订了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等相关规章制度及严格按规定执行,学位点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制定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限额细化规定,充分发挥学位论文盲审制度作用,建立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学位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建设及具体执行合理、规范;学位点导师能够积极配合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从根本上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保证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20年度,学位点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组织《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专题培训会议》等导师相关培训共9次。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严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关。严格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实施细则等师德建设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要求研究生导师严格落实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争做“四有好老师”,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理念和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日常教育监督,设立网络监督平台和校长信箱,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和群众等多主体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2020年度,全体教师通过年度师德师风考核,学位点教师徐丽老师获得沈阳建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魏婕老师获得“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师德师风建设成效较好。
4. 学术训练及交流情况
学科坚持鼓励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2020年度,学科共有11名研究生参加了本领域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会议学术论文或做口头报告,会议包括第一届寒区旱区水环境国际论坛、第二届新能源科学与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会议(NESEE2020)、第六届能源设备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ESE 2020)、2020气候变化、绿色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CCGEES 2020)。
5. 研究生奖助情况
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较为完善,旨在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积极科研,助力其顺利完成学业。奖学金方面:设有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业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生;学校还设立了学业奖学金,根据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分不同等级给予奖励。 助学金方面:有国家助学金,为符合条件的研究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学校也设有一些专项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或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2020年度康宁同学获得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此外共6名同学获入学奖学金、19名同学获学业奖学金、43名同学获国家助学金。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完成2020级15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2017级16名硕士毕业生答辩工作。本年度21名同学获学业奖学金、1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新增1个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新增聘任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联合培养导师参与学术硕士培养工作。2020届毕业生实施全员盲审,教育部学位论文共抽检4人次,全部通过审查。
本学位点自获批以来,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导师团队。目前,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 21人,副教授 14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 38人,占比100%,有海外留学经历12人,占比31.58%。
2. 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授权点充分瞄准东北地区省份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所面临的各项重大需求,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引导专任教师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城市水资源、能源与环境工程等学科方向进行科学研究。依托辽宁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2020年各类纵、横向到校科研经费1009万元。2020年度获得科技立项33项,其中纵向18项,横向15项,其中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4项,包括辽宁省科技厅项目4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0项。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53余篇,论文SCI/EI收录近30篇,获授权专利21项,出版专著3部。
3. 国际合作交流
本学科坚持探索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高校,2020年度学位点唐于兰老师、唐婧老师等教师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等境外高校访学交流。2020年,共有8名学生参加领域内国际学术会议。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2020年,本学位点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突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博士点还未实现零的突破;(2)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未有突破:广大师生参与国家级学科竞赛的氛围还不够活跃;(3)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论文引用率不高,ESI高被引论文较少,科研获奖偏少,成果转化能力较弱;(4)科研团队间相互协作联合攻关申请重大项目的工作力度不够;(5)招生规模较小,阻碍学位点发展。
六、改进措施
(1)着力推进博士点申报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和高级人才,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不断提高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申报及本学科高质量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2)完善师生教学成果奖助体系:加大教学成果的奖助力度,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国家级学科竞赛、申报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的积极性;
(3)加强科研团队间相互协作,提升重大项目承接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助力度,着力提高环境类论文的档次,提高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水平;
(4)立足学校资源,积极采取对策扩展招生规模,促进学生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