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度)
授权学科 (类别) | 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 |
代码:0830 |
2023年 3月15日
撰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对学位授权点2022年度建设发展情况的总结。
二、报告撰写主要突出学位授权点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三、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宜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四、参评博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3500字~4500字之间,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2000字~3000字之间。
一、总体概况
1. 学位授权点和学科建设情况
沈阳建筑大学是辽宁省较早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高校。1990 年率先在辽宁省成立了水环境污染控制中心和空气污染控制研究室,2001 年依托我校给水排水工程和供热空调工程两专业正式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2002 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科点。现有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2022年持续建设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科通过强化网络平台宣传,深化校内招生宣传工作,挖掘本校优质生源,充分发挥导师及在读研究生作用,积极组织召开校内招生政策宣讲会及考研经验交流会和拓展校外宣传途径等方式,建立校内、外优质生源吸引渠道,目前本学科报录比约为150%,现有学术硕士研究生46名,2022年招收学术硕士研究生14人,东三省生源10人,河北、甘肃等地区生源4人。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和就业率均达100%,就业效果总体来说良好。毕业去向显示38%同学签约国有企业,26%同学就业于民营企业,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14%就业于其他类型单位;其中41.5%在本省城市就业,36%在东部地区就业,6.5%在西部地区就业。
3. 研究生导师状况
本学位点现拥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具有一定实力且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 40人,其中教授 23 人,副教授 16 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35人。现拥有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2 人,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 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 1 人,沈阳市拔尖人才5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党支部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思想政治任务。2022年,支部通过收看盛会、撰写体会、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开新局”等主题活动、观看《高山清渠》、《领航》等专题片、写观后感等形式,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理论学习共计4次,使支部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支部坚持“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制度,并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并继续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支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22年度支部共计接收2名研究生预备党员,同时发展11名入党积极分子。
2.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秉承“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红色文化”、“稻田文化”、“景观文化”和“校史文化”等特色文化精品,树立学校文化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特色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以特色环境提升育人效果,着力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
3. 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学校研究生院、学位点负责人会在每学期随机进行听课;期末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听取课程教学反馈意见;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打分,学生评教分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对出现教学事故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学科每2月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1次,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卫生情况,保障实验研究有序开展。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科所有课程教学理念紧跟学科发展变化的需要,课堂教学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按学术学位培养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完成增设的《实验理论基础及设计》授课任务,强化学生学术研究基础;2022年3月完成全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及教案的修订工作。
2. 导师选拔培训
本学科规定凡是具备我校教师资格或兼职(客座)教授资格,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且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有稳定的学科相关科研方向和科研经费来源,均可提出申请,2022年6月组织完成学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评定工作。学科在研究生教学、培养、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中建立了研究生反映情况的畅通渠道和意见反馈的有效机制,实行了研究生导师双选制度。学位点于9月为新增硕士生导师召开培训会,邀请部分导师代表与新增硕导开展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交流,从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新增导师进行相关培训。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科坚持价值引领,通过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做好师德师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开展“爱校、乐教、敬业、奉献”主题教育。学科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22年,牛明芬教授在全省各地市进行了11场次的垃圾分类宣讲,推动城市垃圾分类的同时也为学科专业的宣传贡献了巨大力量;疫情期间,孙剑平、鹿晓菲等老师深入社区进行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4. 学术训练及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于2021年11月重新修订《硕士学位申请者取得学术成果标准》,通过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研究生独立申请省级、校级研究生创新课题、申请专利等多种途径对其进行训练,同时参加10次以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术讲座,促进学生掌握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及进展,并自主完成2次学术报告,提高综合学术素质。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并要求学生在交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并进行公开汇报。202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织学生线上或线下参加环境、资源与化学科学国际会议、第4届土木工程、环境资源与能源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5届土木与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国际会议、第3届应用化学与工业催化国际会议、第8届能源、环境与化学工程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9人次。
5. 研究生奖助情况
本学科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完善,涵盖国家奖学金、入学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及多项社会奖学金(纳川奖学金、辽河环保之星、兆和奖学金、“123”格平绿色环保等),其中2020级学术硕士高禹佳同学获得2022年度国家奖学金。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及教师队伍建设
新修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了专业实践环节,2022年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11家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2022届毕业生实施全员盲审,全部通过审查。学科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着力集聚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22年新增2名硕士联合培养导师参与学术硕士培养工作。
2. 科学研究
充分瞄准东北地区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所面临的各项重大需求,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引领研究生深入环境一线,切实提高研究生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相续参与了“基于NDFO铁氧化物生物循环的Feammox过程氮转化机制研究”、“沸石耦合重力驱动改性膜系统净化微污染水效能及机制”、“微生物强化低温脱氮除磷集成技术应用研究”、“辽河流域分散式污水治理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寒地垃圾渗滤液低能耗处理处置技术”等科学研究项目,通过广泛深入参与地方建设,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2022年度获得科技立项30项,纵向18项,横向12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0余篇;论文SCI/EI收录近20篇;获授权专利31项。
3. 国际合作交流
本学科2022年由本专业教师为埃塞俄比亚籍的中国政府奖硕士研究生进行授课5门次,同时探索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高校,目前已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迈阿密大学、美国雪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芬兰坦佩雷应用技术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韩国交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20多所境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学位点通过自我评估,总结归纳大量基础数据反映学位点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水平,包括师资队伍、论文、项目、平台、专利、学生等各项情况。在此过程中,发现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仍有不少需改进之处,如学术交流深度和频率有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展缓慢;现有实验室条件还不足以良好支撑学科的发展。由于前期建设和布置,电路电压不足,一些大型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制约了学科的科研、技术研发和研究生的学业。
2022年度共有14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本学科学位论文共抽检3人次,由于学校和学科执行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查和导师评阅制度,所有抽检论文全部达到了硕士论文的水平要求。
六、改进措施
1. 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及社会行业专家,深入学术交流,优化学科方向,持续学科建设。
2. 进一步加强校外导师队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提升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利用论文送审平台等全面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3. 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实验室基础建设完成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为实验设备正常安全操作使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