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师资队伍>>建筑热能工程系>>正文
 
冯国会
2025-07-11 17:00  


 

冯国会


院系: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024-24690708

电子信箱:

Hj_fgh@sjzu.edu.cn

 

个人简介  冯国会,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辽宁省特聘教授,美国雪城大学高级访问教授,曾任沈阳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沈阳建筑大学校友总会会长,兼任辽宁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建筑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国家基金委建筑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建筑学会零能耗建筑分会副主任,中国健康建筑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中国环境学院室内环境分会常务理事,沈阳市建筑碳中和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国家一流专业带头人,获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杰出青年科技奖,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人工环境安全与健康、相变储能理论与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可持续绿色生态建筑技术、清洁能源耦合采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面上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863、中美国际合作、芬兰创新基金、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各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得辽宁省、住建部和沈阳市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30余项,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文章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国家标准20部,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和软著40余项。获得辽宁省百篇优秀论文7篇,获得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博士论文28篇。

主要学历

1.1984.09-1988.0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本科

2.1993.09-1996.03  东北大学 安全技术与工程 硕士研究生

3.2001.03-200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88.07-1993.0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助教

1994.07-1997.0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讲师

1997.07-2002.0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副教授

2002.07-至今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2011.07      晋升国家二级教授

2012.07      辽宁省特聘教授

2007.05      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

2009.05      重庆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6.06      沈阳建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5.03-2005.05   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2011.11-2012.05   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高级访问教授

1996.12-1997.0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副主任

1997.07-2000.12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副书记(主持工作)

2001.01-2017.06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学科带头人

2017.07       沈阳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学科带头人

2008.01       辽宁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0.01       辽宁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22.06       辽宁省建筑碳中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22.06       沈阳建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社会兼职

1.2024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监事长

2.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3.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4.2017年,科技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项目评审专家

5.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筑学科评议组专家

6.2017年,中国建筑学会零能耗建筑分会副主任

7.2018年,国家健康建筑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8.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理事

9.2021年,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分会常务理事

10.2019年,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

11.2015年,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12.2021年,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3.2009年,辽宁省建筑节能采暖协会会长

14.2015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5.2015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6.2016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7.2010年,辽宁省建筑标准委员会委员

18.2005年,沈阳市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

19.2001年,沈阳市绿色建筑委员会副主任

20.2015年,沈阳建筑大学学报学术委员会委员

21.2010年,国际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等5种期的刊审稿人。

22.2018年,任《建筑节能》杂志编委

23.2016年,任《暖通空调》杂志编委

24.2023年,任《建筑科学》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

1.土木工程

2.环境科学与工程

3.热能动力工程

研究方向

1.人工环境安全与健康

2.相变储能理论与技术

3.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4.可持续绿色低碳建筑技术

5.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与控制技术

6.多能耦合清洁采暖技术

完成的主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创新基金项目:北方地区零能零碳建筑构筑理论与设计方法(U23A20657),2024-202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川藏铁路隧道热湿环境营造和火灾安全调控理论与方法(52038009),2021-202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建筑学科青年学术沙龙-2023(52342802),2023.07-2023.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性能化设计的近零能耗建筑多能-储能系统协同耦合与调控机理研究(51778376),2018-202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贴附射流的空调房间飞沫气溶胶传播与控制机理研究(51378138),2013-2017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调温相变蓄能房间热集成及动态热特性研究(50878133),2008-1011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VT-AW-PCES集成系统耦合运行机理与特性规律研究(51308352),2014-2017

8.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再生能源和蓄能技术耦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2017YFC0702605),2018-2021

9.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课题,净零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耦合利用及蓄能技术(YS2019YFE010332-03),2019-2021

10.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村镇建筑多能互补系统和模块化高效供热热源及用热末端装备研发,(2018YFD1100705),2018-2022

1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J05B00),2012-2015

1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村住宅蓄能系统集成及通风换气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J26B02),2012-2015

13.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基于相变储能的热泵与太阳能耦合供能技术研究( 2014BAJ01B04-02),2014-2017

14.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2013BAJ15B06-02),2014-2018

1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新型节能炕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J08B06-8),2011-1014

16.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东北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测试与分析(2010DFA727400-6-04),2010-2013

1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基于空调耦合的高效三元双向相变传热模块研发(2012AA052503-05),2012-2014

18.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严寒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设计(2008BAJ08B12-05) ,2008-2011

19.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市政管线突发灾难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研究(2006BAJ16B02-03),2006-2010

20.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供热管网系统节能热效应及检测技术研究(2006BAJ16B05-02),2006-2010

21.国家“十五”科技重大攻关课题,小城镇及其相关区域综合管网规划设计导则研究(2002BA806B01),2002-2005

出版著作

1.《绿色建筑热泵系统应用效果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

2.《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互补供热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3.《公共机构主被动式能源耦合利用适宜性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4.《净零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5.《相变储能技术及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6.《可持续建筑技术教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7.《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维护》,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年

8.《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9.《全国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辅导习题集》(暖通空调)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年

编写规范标准

1.《谷电多能互补清洁供暖系统应用技术规程》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24年

2.《农村住宅清洁供暖技术规程》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23年

3.《辽宁省建筑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年

4.《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技术规程》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年

5.《农村火炕系统通用技术规程》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年

6.《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技术规程》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

7.《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年

8.《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能源利用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9.《供冷供暖用辐射板换热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

10.《既有建筑设备工程鉴定与改造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11.《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系统技术规程》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

12.《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

13.《住宅厨房共用排油烟系统性能与检测》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

14.《住宅厨房排风道》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年

15.《住宅排烟道》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994年

16.《辽宁省住宅厨房卫生间设计暂行标准》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994年

发表的论文

1. Liu Y, Feng G, Chang S,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hierarchical control strategy of wind-PV-energy storage and electric vehicle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for zero-carbon buildings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5, 345: 116032.SCI收录) 

2. Zhang L, Feng G, Huang K,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for photovoltaic heat pump system integrating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battery energy storage[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5, 329: 115277.SCI收录)

3. Zhang L, Feng G, Bi Y,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cooling-heating-electricity integrated storage systems in cold regions[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5, 109: 115131.SCI收录)

4. Huang K, Sun Q, Feng 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vertical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system[J]. Geothermics, 2025, 125: 103182. SCI收录)

5 Huang K, Lin H, Feng 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therm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phase change water tank with S-shaped channel[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5, 108: 114840.SCI收录)

6. Feng G, Pu Y, Li H, et al. A calibration method for infrared measurements on building facades based on a WOA-BP neural network[J]. 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 2024, 137: 105180. SCI收录)

7. Li H, Feng G, Pu Y, et al. Assessing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on Three Different Insulation Capacity Walls Using Internal Quantitat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in China[J]. Buildings, 2024, 14(12): 3727.SCI收录)

8. Feng G, Wang T, Li X, et al. Simulation of a composite latent heat storage tank with horizontal baffles and two phase-change temperature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23, 225: 120192.SCI收录)

9. Chang S, Feng G, Zhang L,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 photovoltaic thermal curtain wall assisted dual-source heat pump system[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23, 222: 119845.SCI收录)

10. Wang G, Feng G, Li X, et al. Design optimization integrating energy,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a hybrid solar heating system for detached buildings in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3, 73: 106692.SCI收录)

11. Zhang L, Feng G, Li A,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a nearly zero-energy building heating system using a multi-source heat pump in severe cold region[C]//Building simulatio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23, 16(10): 1949-1970.SCI收录)

12. Liu X, Zuo Y, Yin Z, Liang C, Feng G, et al. Research on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for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J]. Energy, 2023, 262: 125374.SCI收录)

13. Feng G, Wang T, Huang K, et al. Simulation of a new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 tank design with a vertical baffle[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2, 268: 112205-112220.SCI收录)

14. Feng G, Wang G, Li Q,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solar heating system assisted by coupling with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unit and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 tank: Towards sustainable rural buildings in northern China[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2, 80: 103449-103466.SCI收录)

15. Feng G, Bi Y, Zhang Y, et al. Study on the motion law of aerosols produced by human respir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thermal plume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0, 54: 101935.SCI收录)

16. Li G, Bi X, Feng G, et al. Phase change material Chinese Kang: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study[J]. Renewable Energy, 2020, 150: 821-830.SCI收录)

17. Huang K, Sun W, Feng G, et al. Indoor air quality analysis of 8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long-term monitoring[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0, 54: 101947.SCI收录)

18. Feng G, Liu M, Huang K,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ath module of shell and tube phase-change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ed in TRNSYS[J]. Energy, 2019, 183: 428-436.SCI收录)

19. Feng G, Liang D, Huang K,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difference of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 units based on tubular macro-encapsulation[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9, 50: 101662.SCI收录)

20. Zhang Y, Feng G, Bi Y, et al. Distribution of droplet aerosols generated by mouth coughing and nose breathing in an air-conditioned room[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9, 51: 101721. SCI收录)

21. Tian C, Feng G, Li S,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in building heating sector at community level[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9): 5392.SCI收录)

22. Yu S, Yu Z, Liu P, Feng G, et al.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wall mold in underground buildings in Shenyang City, China[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9, 46: 101452.SCI收录)

23. Xu X, Feng G, Chi D, et al. Optimization of performance parameter design and energy use prediction for 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s[J]. Energies, 2018, 11(12): 3252.SCI收录)

24. Huang K, Song J, Feng G, et al. Indoor air quality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and longtime monitoring[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8, 144: 171-183.SCI收录)

25. Wang H, Tu F, Feng G, et al. Central heating system constrained control with input delay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18, 2018(1): 1714961. SCI收录)

26. Xin L, Chenchen W, Chuanzhi L, Guohui F, et al. Effect of the energy-saving retrofit on the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typical city in northern China[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8, 177: 154-172.SCI收录)

27. Xin L, Chenchen W, Chuanzhi L, Guohui F, et al. Effect of the energy-saving retrofit on the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typical city in northern China[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8, 177: 154-172.SCI收录)

28. Liu Y, Li H, Feng G. Simulation of inhalable aerosol particle distribution generated from cooking by Eulerian approach with RNG k–epsilon turbulence model and pollution exposure in a residential kitchen space[C]//Building Simul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7, 10: 135-144. SCI收录)

29. Feng G, Huang K, Xie H, et al. DSC test error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imulation of the PCM floor[J]. Renewable energy, 2016, 87: 1148-1153.SCI收录)

30. Huang K, Liang D, Feng G, et al. Macro-encapsulated PCM cylinder module based on paraffin and float stones[J]. Materials, 2016, 9(5): 361.SCI收录)

31. Feng G, Huang K, Zhao L, et al. Thermal storage exchanger based on phase change material applying to solar fresh air system[J].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5, 19(sup5): S5-530-S5-535.SCI收录)

32. Feng G, Xu X, He N, et al. Testing research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during Na2SO4· 10H2O phase change[J].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5, 19(sup5): S5-972-S5-977.SCI收录)

33. Feng G, Xu X, Li G, et al. Application of Na2SO4· 10H2O thermal storage in air-conditioning cooling water system[J].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2015, 19(sup5): S5-983-S5-987.SCI收录)

34. Huang K, Feng G, Zhang J.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phase change material floor in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with a new design[J]. Solar Energy, 2014, 105: 126-138.SCI收录)

35. Huang K, Feng G, Li H, et al. Opening window issu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winter in north China: A case study in Shenyang[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4, 84: 567-574.SCI收录)

36. Cao G, Jokisalo J, Feng G,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he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Kang system in one Chinese detached house using biomas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1, 43(1): 189-199. SCI收录)

37. Feng G, Chen Q, Huang K, et al. Cool storage time of phase change wallboard room in summer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Technology, 2009(16): 75-79.SCI收录)

38. Huang K, Feng G, Chen Q, et al. Storage and exchange therm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phase change wallboard room with different conditions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Technology, 2009(16): 154-158.SCI收录)

39. Guohui F, Qizhen C, Ruobing L, et al. Energy storage and exchange performance of PCW room in winter[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14: 147-150.SCI收录)

40. Qizhen C, Guohui F, Runping N, et al. Thermal comfort analysis of PCM electric floor radiant heating system[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14: 111-114.SCI收录)

41. Shilei L, Guohui F, Neng Z,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evaluation of latent heat storage in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allboard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7, 39(10): 1088-1091.SCI收录)

42. Shilei L V, Neng Z, Guohui F. Impact of phase change wall room on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in winter[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6, 38(1): 18-24.SCI收录)

43. Shilei L, Neng Z, Guohui F. Eutectic mixtures of capric acid and lauric acid applied in building wallboards for heat energy storage[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6, 38(6): 708-711.SCI收录)

荣誉称号

1.2007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2012年,辽宁省特聘教授

4.2015年,辽宁省优秀教师

5.2012年,国家二级教授

6.2010年,辽宁省高层次人才专家库

7.2007年,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2010年,辽宁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带头人

9.2013年,辽宁省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控制研究团队)

10.2016年,沈阳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11.2008年,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12.2004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13.2002年,辽宁省杰出青年科技奖

14.2017年,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15.2001年,沈阳市十大杰出知识分子,并获“沈阳市五、四奖章”

16.2001年,获得“沈阳市优秀教师”

17.2009年,沈阳建筑大学首届“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8.自1999年起,连续17年获沈阳建筑大学“优秀处级干部”称号

19.2008、2009、2010、2011、2016、2017、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年多次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奖

20.2006、2010、2014、2020、2023、2024年六次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1.2022年,获得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称号

22.2023年,获得“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

23.2023年,获得“沈阳建筑大学杰出人才”称号

24.2023年和2024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5.2024年,获得“第三批辽宁省学术头雁”称号

26.2025年,“冯国会职工创新工作室”被辽宁省总工会命名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成果奖励

1.2024年12月,“严寒地区低碳建筑节能及储供热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2.2022年12月,“严寒地区互补供热与储能耦合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3.2011年11月,“相变储能房间与太阳能利用热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1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4.2006年11月,“新型复合相变蓄能构件蓄换热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获200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5.2016年12月,“北方农村住宅能源系统优化及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6.2009年11月,“室内微污染物复合净化技术及应用”获2009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7.2007年11月,“新型相变储能电热地板采暖系统研究与应用”获 200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8.2007年10月,“相变储能电热地板采暖系统研制与开发”获2007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9.2007年1月,“小城镇综合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研究”获2007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6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10.2005年12月,“复合式公共厨房油烟气净化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获2005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11.2003年12月,“辽宁省住宅建筑能源结构优化及其供热形式研究”获200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3年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12.2024年10月,“中国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获得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优秀奖(排名第5)

13.2024年3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研究及规模化应用”获2023年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

14.2011年11月,“沙砾含水层地下水源热泵深井回灌技术的研究”获201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

15.2009年12月,“辽宁省供热计量技术与管理研究”获200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

16.2007年11月,“辽宁省建筑节能技术规划与政策研究”获200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

17.2006年12月,“小城镇及其相关区域规划设计导则标准研究”获2006年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7)

专利软著

1.发明专利:利用相变储能技术且可自动追踪阳光的太阳能集热器系统(授权:ZL 202010890827.X)

2.发明专利:水源热泵-汽轮机与热网互补联合供热系统(授权:ZL 201610365030.1

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新风预热功能的导热油顶板辐射采暖系统(授权:ZL 201610330339.7

4.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毛细管在相变材料中流动换热的蓄热结构(授权:ZL 201510540037.8

5.发明专利:基于太阳能的相变储能新风高效换热系统(授权:ZL 201210446329.1)

6.发明专利:太阳能和污水源热泵复合能源利用系统(授权:ZL 201210446134.7)

7.发明专利:相变蓄热型空调冷却水库(授权:ZL 201210444787.1)

8.发明专利:一种双向相变储能设备(授权:ZL 201210446271.0)

9.发明专利:一种低成本双效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授权:ZL 201210139392.0)

10.发明专利:一种整面对流的平板太阳能集热板芯(授权:ZL 201210168104.4)

11.发明专利:肋片式相变储能模块(授权:ZL 201210442073.7)

12.发明专利: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互补供热装置(授权:ZL 201210444784.8)

1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敷设于立面的模块化立体光伏单元及其并网光储系统(授权:ZL 202322234620.9)

1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利用相变储能技术的新型双源热泵系统(授权:ZL 202022762011.7)

1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模块化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的采暖装置(授权:ZL 202021811167.3)

1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太阳能和电磁能耦合供热热源系统(授权:ZL 202120968387.5)

17.实用新型专利:利用相变储能技术且可自动追踪阳光的太阳能集热器系统(授权:ZL 202021844754.2)

1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利用光伏幕墙余热和加热塔的蓄热系统(授权:ZL 202120043094.6)

1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利用光伏幕墙和相变储能技术耦合互补供热系统(授权:ZL 202022761717.1)

2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快速供能的相变储能系统(授权:ZL 202120886680.7)

2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双补热多源热泵耦合供能系统(授权:ZL 202022755765.X)

22.实用新型专利:适合寒冷地区的光伏幕墙与双源热泵集成结构(授权:ZL 201520657861.7)

2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段过滤空调净化器(授权:ZL 201120415794.X)

2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相变储能采暖地板模块化制作方法(授权:ZL 201120405846.5)

25.实用新型专利:低温辐射相变储能踢脚散热器(授权:ZL 200620089401.X)

26.实用新型专利:空气-土壤双热源热泵系统(授权:ZL 201420869830.3)

27.实用新型专利:水源热泵与汽轮机联合分布式供热系统(授权:ZL 201620518624.7)

28.实用新型专利:低辐射复合真空相变保温节能墙板(授权:ZL 201110328988.0)

29.实用新型专利:复合式油烟过滤净化装置(授权:ZL 2004200354.4

3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热泵的蒸发端供热装置(授权:ZL 201520282112.0

3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与空气对流换热的多通道相变蓄能装置(授权:ZL 201721228174.9

3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太阳能、电磁能与相变储能耦合采暖控制系统(授权:ZL 201720588472.2

3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辐射采暖系统(授权:ZL 201620459094.3

34.软件著作权: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评价系统1.0(授权:2015SR254999

35.软件著作权:辽宁省地源热泵信息管理系统(授权:2017SR189963

36.软件著作权: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评价系统2.0(授权:2017SR068334

37.软件著作权:水源热泵与汽轮机耦合连供供热系统仿真软件(授权:2017SR091960

38.软件著作权:公共机构被动式与主动式能源耦合利用适宜性分布软件(授权:2019SR1212443

39.软件著作权:公共机构被动式能源利用的适宜性分布软件(授权:2019SR0132970

40.软件著作权:近零能耗建筑能耗预测软件V1.0(授权:2020SR1118364)

41.软件著作权:零能零碳建筑全过程一体化多目标优化设计平台V1.0(授权:2025SR0840503

教研获奖

1.2009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教育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2018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3.2020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2022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指导学生获奖

1.2009年,于水,太阳能新风与相变地板热集成技术研究,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2011年,黄凯良,寒冷地区相变储能房间热集成技术与热设计方法研究,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2013年,李国柱,相变蓄热型空调冷水系统储热设计研究,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2019年,毕扬,基于大涡模拟的人体呼出气溶胶的运动规律研究,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5.2022年,张磊,净零能耗建筑模块化空气源土壤源双源热泵设备研发及供热系统优化分析,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6.2022年,王刚,农宅太阳能耦合电磁能供暖系统优化与案例分析,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7.2023年,王天雨,基于多能互补的相变储能水箱蓄放热性能优化研究,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8.2004年,吕石磊,相变墙房间热性能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9.2005年,李国建,相变储能电热地板采暖系统实验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10.2006年,曹广宇,基于夜间通风下相变墙房间热性能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11.2007年,梁传志,建筑风场对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影响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12.2008年,梁若冰,寒冷地区蓄能电热地板房内的人体舒适性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13.2010年,张雪研,相变蓄热火墙的性能分析,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4.2012年,胜兴,高效相变蓄热火炕、火墙联合供暖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5.2013年,张剑,严寒地区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的能源匹配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6.2016年,王衍贺,公共机构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应用效果综合评价体系,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7.2017年,梁栋,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多能耦合系统运行监测及优化分析,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8.2019年,蔡易霖,呼吸飞沫气溶胶污染物在轿车车厢内的传播特性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9.2021年,王宣颖,过敏原颗粒物在轿车内传播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2022年,王茜如,净零能耗建筑互补供热耦合系统分析及设计参数优化,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1.2025年,李环宇,基于红外成像与图像处理的建筑外墙热工信息监测与缺陷量化辨识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2.2025年,田晓珂,严寒地区土壤储热体减损机制与长周期储放热特性研究,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3.2015年,田川,辽滨沿海经济区区域能源规划研究,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4.2016年,张亿先,空调房间飞沫气溶胶颗粒运动规律研究,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5.2018年,窦宝月,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6.2018年,姜编,机械通风房间空气品质及新风换气机适用性研究,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7.2023年,常莎莎,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多目标优化与能源系统耦合匹配方法研究,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8.2024年,蒲毅,基于多维红外信息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检测方法研究,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在读学生人数

在读博士13人。

在读硕士20人。

毕业学生人数

已毕业硕士15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20人,在职研究生30人;已毕业博士7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7人。

 

关闭窗口